用戏剧讲好南京故事

日期:2019-12-30 09:01:20

 

在刚刚结束的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上,南京两位青年演员荣获“优秀表演奖”:来自南京市越剧团的李晓旭在越剧《乌衣巷》里一人饰两角展两腔,演活王徽之、王献之兄弟俩;来自南京市话剧团的杨彦在话剧《行知先生》中,深情演绎了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光辉一生。

荣誉背后,是两位青年演员对舞台的痴迷热爱,是无数次的揣摩苦练,是用戏剧讲好南京故事的赤诚之心。

“兰开二度”到“连中四元”

李晓旭:比拿奖更开心的,是有人看完戏特意去乌衣巷“打卡”

5-越剧《乌衣巷》剧照1.JPG

从两三岁时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学唱《天上掉下个林妹妹》开始,李晓旭的人生仿佛就注定要和越剧联系在一起。上戏校、进剧团、拜名师、挑大梁……不到30岁,这位青年女小生就以《玉堂春》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座“白玉兰”奖杯。今年3月,她又“兰开二度”,凭借在《乌衣巷》中一人分饰两角的精彩表现,获评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“主角提名奖”,成为南京首位“兰开二度”的演员。

李晓旭带着《乌衣巷》,开启了一路与各项大奖结缘之旅。今年,她已经以这部戏“连中四元”。继3月拿下“二度兰”之后,7月,她在第十七届越剧大展演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越剧“金兰”最佳演员称号;8月,喜获江苏省“文华表演奖”;10月的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上,她又斩获“优秀表演奖”。她的出色演绎,赢得了专家的认可和戏迷的喜爱。

“一人分饰两角”、“一剧分展两腔”,《乌衣巷》对李晓旭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。王徽之、王献之兄弟俩,一个放荡不羁、一个温润如玉,要在舞台上将这两个角色演绎得性格分明,让观众一眼就能分辨出来,难度显而易见。为了更好地表现兄弟俩迥异的性格,李晓旭在唱腔上分别运用了南京市越剧团的品牌流派“竺派”和李晓旭的师承流派“毕派”。“两种唱腔发声的位置不同,角色转换时要作出迅速的调整。”李晓旭开始了一遍遍地练习,“有段时间是很痛苦的,在转换角色的时候要迅速抽掉另一个角色的灵魂。几次在排完《乌衣巷》回家的路上,开车听音乐放松的时候都会哭。”最终她做到了唱腔转换自如,演来游刃有余。这样的演出模式既是对青年演员的历练,也是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道路上的新尝试,让她觉得很有意思。至于“万一失败了怎么办?”这种问题,从来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,因为她永远记得自己的恩师、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语重心长的一句话:“做演员要专注、纯粹”。

为了演好《乌衣巷》,李晓旭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,深入了解角色内心,还经常在没有灵感时跑去乌衣巷实地感受一下“魏晋气息”。“我特别喜欢《乌衣巷》开场的部分,我站在舞台侧面等着上场,可以看到舞台上一束光打下来,营造出乌衣巷口的斜阳,就会想起那天走在乌衣巷里的感觉。历史的气息仿佛扑面而来,此刻我就是徽之,我就是献之。”

李晓旭的努力得到了一个又一个大奖的肯定,但她说,比拿奖更开心的,是有人看了《乌衣巷》之后特意来南京去乌衣巷“打卡”。一年来,《乌衣巷》在江浙沪多个城市演出过,很多戏迷在看了戏后,特意赶到南京来感受真正的“巷中诗画”。李晓旭第一次知道这事,还是戏迷拍了“到此一游”照发给她,“‘有朋自远方来’却跑到了乌衣巷,我说我不住那里,她说‘是王氏兄弟住这儿’。我很开心,说明大家喜欢戏中那兄弟二人,也因此更加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。”而这,也正是《乌衣巷》的创作初衷——用越剧讲好南京故事。市越剧团团长杨庆锦说,戏中无论是舞台样式、开场乌衣人扫地的设计,还是贯穿全剧的《乌衣巷》诗文都体现了南京特色。《乌衣巷》在各地巡演,也让更多人为越剧、为南京所倾倒。一部精品越剧,一名优秀演员,就是有这样的魅力。 

连续两年拿下紫金文化艺术节“优秀表演奖”

杨彦:在舞台上接受一次次洗礼,角色带给我快乐和力量

  9-话剧《行知先生》剧照2.jpg

   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,杨彦凭借话剧《杨仁山》获得“优秀表演奖”。一年之后,他的新剧《行知先生》在艺术节赢得满堂彩,再度斩获这个奖项。“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和南京密切相连,他曾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,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,为南京的教育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作为南京市话剧团的演员,能在舞台上演绎他的人生故事,感觉非常激动和荣幸。”杨彦说。

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。”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自勉的话,更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。1927年早春,在南京郊区一山村,陶行知创办了人生中第一所学校——晓庄师范。志同道合的同仁纷纷赶来,怀着教育救国、开辟教育新路的梦想与憧憬聚集到一起……《行知先生》的故事,就是从这里讲起。话剧第一幕在南京,讲述陶行知带领师生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法建起晓庄师范。他们自盖草屋,建教室宿舍,既学书本知识,又向农民学农活,教农民识字读书,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历练成长。这是一部形式新颖的话剧,在这一幕里有不少形体动作,用杨彦的话说“每次排练都要跟地板产生很多关系”,“很多动作是舞蹈化的,又要显得很自然、很生活,我们毕竟是话剧演员不是舞蹈演员,做起来真的很艰难。”在这一幕里,陶行知带着学生向农民学农活,舞台上演员也得牵着牛、赶着驴,虽然这些动物是道具做的,重量其实不轻,看起来轻松欢快的演绎,难度都藏在幕后。

对人物的理解也需要细细揣摩,杨彦查阅了大量文字、视频资料,然后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剧本的设定在脑海中“对接”。在陶行知纪念馆,他看到一件长衫,想起剧本里的台词,为了办学,“行知把仅有的一套西装都当了”。“这个触动是非常大的,一个校长只有一件长衫,他把所有的财力、心力、精力都放在教育上了。”杨彦说。了解得越多,陶行知的形象在他脑海里越来越具象,最终呈现在舞台上,让观众觉得——那就是陶行知。

对杨彦来说更大的挑战是,《杨仁山》作为去年获奖的剧目,今年也在紫金文化艺术节进行展演。两场演出相隔16天,他要在短短时间内完成“杨仁山”到“陶行知”的转换,进入角色深处,难度可想而知。不过对他来说,这是一个“痛并快乐着的过程”。“每演一部戏,就是一种洗礼,就像是走进不同的人生,进行心灵深处的对话。”所有的艰辛,都会在台下响起掌声时烟消云散。观众的认可,就是最有效的“强心剂”。

“做演员真的很幸福,尤其是话剧演员,除了能在舞台上尽情享受表演艺术,享受角色带给我的快乐和力量,还能收获如此沉甸甸的奖项。获奖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,接下来的日子,要继续面对新的舞台、面对新的观众,唯有全情投入,才不辜负这份莫大的荣幸。”杨彦说。

 

来源:南京日报    记者:邢虹 

版权所有©南京市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苏ICP备13000330号-2
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白下路273号伯利兹科技园B2栋8楼
市场部:025-58061378   办公室:025-58062368